第148章 不守之城_晚明海枭
笔趣阁 > 晚明海枭 > 第148章 不守之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48章 不守之城

  其次出兵可能性较大的是四汇隘和施湖隘,这种沿海关隘其实就是在海边的大型流沙、滩地上立下一个简易营寨,用于反登陆的,卫所对临近的关隘有指挥权,但其中的守军却并非卫所旗军,而是佥派的乡兵民壮。

  出兵可能性最小的则是那两个巡检司,巡检司兵也是佥派的民兵,虽然习惯上被称为弓兵,但实际没几个人会射箭,而且巡检司直属于兵部,听命于州县堂官,和卫所之间八竿子都打不着。

  至于曹娥江对岸的三江所,其实出兵的可能性也不大,毕竟浙江卫所已经糜烂多年,三江所还是隶属于绍兴卫的,这种内地卫比起沿海的备倭卫更加不堪。

  以上情况林海也大致说了一遍,只听张勇道:“如此说来,我们最好是不要从海上进军,以免被沿海烽堠发现,让城中有了准备。”

  “正是如此。”林海点头道,“沥海所城的防卫以及外围的预警系统全是冲着海上的,我们若是要打他一个措手不及,最好是从陆上进军,而且用于破城的兵力不能太多,也不能携带攻城器具,甚至连长兵器都不要带……”

  “这个难度实在是太大了。”海野左兵卫在一旁道。

  “不一定,海野兄,你不要把城中的明军想象为倭国的武士,他们的战力比起你们的足轻都差得多,大概就比一般的农民略强而已。”林海接着道,“更重要的是,这些明军玩忽职守的程度绝对会超出你的想象,我甚至怀疑在没有预警的时候,面向陆地一侧的城墙上都未必有人值守。”

  “是这样吗?”海野左兵卫闻言有些诧异,倭国毕竟还处于贵族时代,当兵的社会地位都比较高,远不是形如农奴的卫所世兵可比。

  此外,封建领主对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的防卫自然是做足了功夫,像大明这种高度中央集权的庞大帝国,其基层防御之松懈远不是海野左兵卫所能想象的。

  “很有可能,不然你以为当年的倭寇是如何在大明肆意妄为的?”林海说着话锋一转道,“当然,沥海所城平日的哨守情况究竟如何,我还会派人再去实地探查一下,具体的行动方案可以到时候再商议。”

  海野左兵卫点了点头,算是接受了林海的说法,他出身于信浓国,本来对嘉靖大倭寇并不太了解,但后来到了长崎后,也曾听闻了不少历史传说。

  “沥海所城的城墙只有一丈八尺,大概也就比大型海船的舷墙略高一点而已,用钩索攀登完全是可以的。城外的壕墙已被推倒,壕沟也已基本被填平,只留了三尺宽,直接跳过去就是……”

  关于沥海所的壕沟,这是林海上次去的时候亲眼所见的,当时他还曾问过吴孟仁,后者告诉他这是军户们自己干的,为了多点地方种菜。至于为啥原本六丈宽的壕沟还留了三尺,那是为了方便给菜地浇水……

  不过林海上次去的时候并没有留意城墙外是否有民居或者大树,这还需要再实地踩一下点,若是有的话,那这就属于戚大帅所说的不守之城了。

  “所以如何破城其实并不是这次行动的难点,真正难的是破城之后如何快速找到那一千五百担生丝,同时还要尽快把这批生丝运走。”

  顾祖禹《读史方舆纪要》称沥海所城“城周一里”,这应是明初的情况。嘉靖年间《临山卫志》、乾隆年间《两浙海塘通志》均记载为“三里三十步”,可见明末时应该就是这么大。关于城墙高度,《临山卫志》为“一丈八尺”,《两浙海塘通志》为“二丈二尺”,疑为清代增修之故。另沥海所壕沟被平为蔬地也出自《临山卫志》,具体可参见第58章注释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ll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ll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